随著社会的进步,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,社交焦虑症的人群范围不断扩大,社会各界均有社交焦虑障碍患者者,且有明显的性别差异。
社交焦虑障碍(SAD)又称社交恐惧症,是指患者对一种或几种社交场景下的一种精神疾病,因为可能会出现尴尬、当众出丑或被陌生人监视,而一直感到害怕。
调查显示,社交焦虑障碍症候群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前后,如果不治疗,很难自行缓解,其病程平均为20年左右,同时由于该病发病年龄较早,估计约70%的病人共患其他类型的精神疾病,如「不治不愈」、「抑郁」。西南大学心理系孙易卓、王卫红对社交焦虑障碍在患病率、疾病症状、共发病模式和病因等方面存在的性别二态性进行了科学分析,并于汉斯出版社《心理学进展》发表。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社交焦虑障碍的二态性研究,系统梳理以上内容,以期在今后的理论和临床研究中引起足够的重视。通过对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分析,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。
环境因素:(1)社会环境因素。社会交往中,由于文化、政治等因素,男女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。妇女社会交往中的弱势地位可能是女性SAD高发病率的外在条件。(2)对性别角色的影响。男人为了和他们传统的性别角色保持一致,会降低他们的恐惧和抑郁程度,这样就不会被别人认为是脆弱的;女人可以真正地表达自己的恐惧,不用担心会有负面后果;(3)养育方式的影响。男孩儿在成长过程中被鼓励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应对策略,同时要学会控制情绪,而不是只经历情绪,这使男性具备了防止过度恐惧和焦虑障碍产生的个性和技巧;相反,传统女性角色并不强调主动性和控制力,而是被鼓励采用以情感为中心的应对策略,女性对与对他人的依赖与期待的倾向可能导致更多的回避行为。
精神因素:(1)认知因素:女性中、高社交焦虑型焦虑者,与社交焦虑障碍低度焦虑者相比,与社交焦虑低度焦虑者相比,没有发现相似之处。与此同时,女性在共情、社交推理、理解他人思想等认知能力方面都要高于男性,这种对社交线索的高度警觉性,会使女性在社交过程中更加敏感,因此更容易患上社交焦虑障碍;(2)应对方式:女性比男性更倾向采用以情绪为中心的应对策略来应对压力环境,而女性比男性更爱反复思考,这会导致她们高估社交事件的危险程度,进而加强恐惧、回避反应和SAD的危险性。(3)自我效能感:女孩在成长过程中,会更多地感觉到自己对外部世界缺乏影响,从而形成不可控的归因风格,这就使她们在焦虑和情绪障碍方面具有更高的易感性。到了成年时期,女性相对男性来说,她们对生活的控制感也更差。社会交往中,女性比男性有三种信念:消极情绪难以控制,人际关系中保持积极的气氛是自己的责任,负性事件很难控制。
结果表明,社交焦虑障碍在患病率、疾病症状、共发病模式和病因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性别二重性。重视社会因素的研究者认为,女性在社会中的不利地位、传统的性别角色和社会化作用是造成女性SAD高发的原因;重视心理差异的研究者则从两性的心理特征入手,探究男女在SAD方面的心理因素是什么。